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文旅 -> 宁夏文旅 -> 文旅资讯
红色印记∙革命文物里的英雄史诗① | 这件铜手炉,暖过谁的手,又照亮了怎样的夜?
2025-08-21 17:44:22   
2025-08-21 17:44:22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客户端

  开栏语

  革命文物,是会说话的丰碑。倾听它们,就是倾听历史的回响,守护它们,就是守护我们精神的根脉。保护好、研究好、利用好革命文物,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,更是对未来的负责。

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缅怀先烈、不忘初心,走好新的长征路”的伟大号召,深入探寻宁夏红色文物的历史踪迹,见证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,本栏目组多方走访,通过系列短视频,深入挖掘和展示宁夏革命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,提升大家对宁夏革命文物的认知与理解,传承红色基因,激发爱国热情。

  黄河奔腾,流过宁夏这片土地,浩浩荡荡,生生不息。

  文明的沉淀激荡出浑厚的声浪。今天,我们沿着大河走进历史,去追寻那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。

  在宁夏博物馆的展厅里,有这样一件文物——铜手炉。这件铜手炉光泽度极好,红铜制造,高9厘米、盖长14厘米、盖宽11厘米、底长15.5厘米、底宽12.5厘米。在盖子中间有一圆形的寿字装饰,盖子其他部位则全部为镂空花格图案。

  “这只便携式取暖加热工具,里面放上当地出产的无烟煤,用火柴即可点燃,热效快,可以让大家随时加热干粮和水。”宁夏博物馆讲解员徐敏娟告诉记者。

  那么,铜手炉背后,又有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呢?这就要提到毛泽民了。

  1936年,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,刚刚解放的宁夏盐池县又陷入商铺停业、经济凋敝的境况中。当年10月,毛泽民在盐池县整建税务工作,成立了盐池税务局,制定保护工商业政策,组织物资内购外销,保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物资供应,极大恢复了当地的经济贸易。

  “毛泽民同志是做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,革命年代,在他的指导下,盐池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,逐渐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。”盐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生岩说。

  由于秋冬季节的盐池县十分寒冷,毛泽民经常奔波在外,不能按时吃饭,县委的同志为了让他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吃到热的干粮,特地为他准备了这个铜手炉。

  “在南方很少见到这种东西,如果红军长征翻越雪山时有这样的铜手炉,就可以挽救许多指战员的生命。”收到铜手炉时,毛泽民曾感慨地说。

  1936年12月,毛泽民圆满完成工作离开盐池。走之前,他将这件铜手炉留在了盐池县委。宁夏博物馆成立后,陕甘宁边区回汉支队政委梁大均将这件铜手炉,捐赠给了宁夏博物馆。

  如今,陈列在宁夏博物馆的铜手炉,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,诉说着毛泽民同志在盐池的战斗岁月。

  白池青草古盐州,风光不与旧时同。

  红色的火种在这里延续,革命老区的精神在这里传承。毛泽民的故事,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宁夏人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。

 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联合出品  

  监制:马晓芳 周一青

  策划/文案:王刚

  设计/制作:李姿睿

  拍摄/剪辑:葛龙

【编辑】:马琪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